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迈克尔•艾森教授受邀来到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并于2月20日下午进行了《素描构成表现》课程的讲授,他独特的思维启发方式及审美创造力,让我们几位听课老师,受益匪浅。 迈克尔•艾森教授带着3个教学计划安排来诠释《素描构成表现》这门课程学习的意义,我们几位老师作为学生有幸走进教授的课堂,一起感受迈克尔•艾森教授关于这门课教学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并对此课程有了新的教学体验,“第一计划”如下: 第一计划,“单一物件的50幅素描表现”,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形态简单而材质天然的、非工业化的设计感强的标识性明确的物件,如围巾、袜子等。 首先,他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找来不同媒介及工具,在不限制任何表现形式的情况下,做出所带之物。迈克尔•艾森教授拿来一个同学所带来的物品――袖套举例,只见他找来一张白纸快速做出一个立体的袖套等大模型,并通过细致观察,用纸折叠出袖口的缝线的地方,目的是想通过一些不同材料的特殊材质来表现此物体的外观,借此打开学生的思维视角,摒弃平时习惯于直接画出平面二维的描绘习惯。 其次,迈克尔•艾森教授在“单一物件的50幅素描表现”过程中,参与同学们的辅导交流,提醒他们要考虑画面的构成及表现物体所联想到的视觉关系。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对一个物件深入多角度地持续研究的学习态度,并建立从实物――立体材料――平面的不同表现语言的转换,及在不断的感性尝试后所体现出理性的思维把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越做越大胆,有的在用笔绘制做出与实物等大的模型,有的则用材料拼贴,有的用刀来刮,学生不再一味地追求其物象的表象,而在这个训练引导过程中,建立起自我思考,不断探索的理性创作表现,呈现出很多不确定性的创作现象。我们几位教师有的认真地做笔记,有的提出一些教学观点与迈克尔•艾森教授进行面对面交流,有的教师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创作,可见课堂十分活跃,大家都全心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同时,迈克尔•艾森教授对中国文化也很有研究,并多次把中国元素进行提取运用到他的创作之中,如:青花瓷、书画毡子、洗衣板等,就是他“爱屋及乌”、“将心比心”等一系列作品展览中很好的证明,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份对中国的喜爱之情,爱屋及乌地以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带给我们,与之分享。使我们能够通过他的这门《素描构成表现》课程,打开新的教学思路。 基础部 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