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呼唤文明的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0-10浏览次数:1702

国庆假期,呼唤文明的你

2014年09月29日 08:27:55来源: 光明日报

 

  十一国庆黄金周在即,不少民众计划利用这个长假出游,“国庆去哪儿”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从以往经验看,每逢黄金周,乱丢垃圾、乱刻乱画等旅游不文明现象都会大规模、集中性爆发。旅游不文明现象为何难以消除,如何才能让这些现象不再出现?我们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也倡议大家出游期间对这些旅游陋习说不,与文明同行。

  花样百出的旅游陋习

  “本来想看‘卢沟晓月’的,没想到被堵到路上三个小时,除了车多以外,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也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说起今年中秋节去卢沟桥赏月的情形,在北京某银行工作的白领彭佳不禁摇头。

  每逢假日,“堵”的消息都会屡见不鲜。国家旅游局发布消息显示,5月1日晚,北、上、广等地主要出城道路出现严重拥堵,高速堵车长龙达数十公里。高速疏通后,矿泉水瓶、方便面盒等垃圾则会残留一地。

  除了路上的陋习,景区里的不文明行为更是随处可见。乱涂乱画、攀爬文物古迹、大声喧哗等现象非常普遍。国家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2.5亿人次,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专家表示,在巨大的游客基数下,1%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就会形成巨大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出境游人数的大量增加和游客素质的参差不齐,很多人在国外不断“出洋相”。去年,在埃及神庙,中国游客将“到此一游”刻到了壁画上,引发了社会对于出境旅游文明的关注。在国外,不尊重当地人风俗习惯、乱丢垃圾等现象被戏称为“中国式旅游”。对于我国这个文明礼仪之邦来说,文明旅游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游客是中国形象的一部分

  “在欧洲一些公共场所,看到‘请勿大声喧哗’等提示语只用中文进行标识,感到很痛心。”安徽万达环球国旅电子商务部经理付冠军对记者说,旅游不文明行为不仅有损旅游者个人形象,更损害了中国的整体形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游客成为不少国家最主要的旅游收入来源。与此相伴,不文明行为也被带到了国外,中国游客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收获了“会走路的钱包”的调侃。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告诉记者,旅游已成为世界公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游客是中国“走出去”形象战略中的一部分。旅游中每个公民都是一张国家“名片”,每个个体展现的素质风格、行为习惯、处事方式,都代表着国家的文化与文明,其行为也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表示,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形象,还会给游客带来实际损害。他介绍说,一些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易使其他国家民众形成排斥心理,甚至会引发安全及纠纷事件。近年来,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每年都要处理近百起出境游客安全或纠纷案件。

  培养文明出游意识

  去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首部《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还要求导游和领队应当向旅游者告知文明规范,劝阻不当行为。

  文明旅游入法一年来,不文明行为似乎并未见少。旅游专家表示,不文明行为在取证、举证等方面都存在难点,出境游不文明行为发生在境外,认定更加困难。减少旅游不文明行为不能仅靠法律约束,归根结底要培养人们文明出行的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分析说,不文明行为很大程度上不是“恶习难改”,而是现实生活中自己没有足够重视,或者缺乏有关的提醒,因此,要多方携手创造文明旅游的社会氛围。目前许多地方已开始在倡导文明出行方面做出努力。如重庆市旅游协会已经发出了文明出游倡议书;云南网发起“不文明行为随手拍”活动,随时指正不文明出游行为。

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李经龙认为,对游客的教育是需要长线灌输的,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久而久之,文明出游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游客的整体素质和文明水平就会有所提升。(本报记者 王小润 杨 君 钟 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