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江苏镇江新区实验小学证实,“作业免做券”是该校一名英语老师于2010年设计并率先使用的;2011年,学校推广了这项新举措,学生只要在平时的英语作业中获得5次优秀,得到5颗星,就可免做一次抄写作业。而在南京,不少学校也有这么有爱的奖励措施,“免做卡”“作业币”,甚至集券可以换礼物。 关键词:免做卡、作业券、小学生 分析事件的外因, 是由於�校特殊的��所定,“我��校生源比�多,其中不少是外��工子女,由於家�有�候���管教,我�就想有什�方法能�孩子主���,提高教��量。” 结合王老师的内因分析,“记得以前当学生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抄抄写写的,感觉很枯燥。背诵是必需的,但是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都不一样,抄写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得到‘免做券’的孩子来说,已经掌握的单词何必再去抄写呢?而对于没有掌握的孩子,抄单词是不可避免的任务。”掌握知识是目的,抄只是一种方式。她希望此举可以刺激学生自觉记,让部分学生腾出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何能获得“作业免做券”? 每天的�前5分�我��做��默�,如果全�5次就能�一�免做券,每周��一次。 另外,只要在课程的某一项,表现突出就可以了。比如上课发言好,作业认真,没有错题,或是在解题思路上肯开动脑筋,都有可能得到肯定,得到这张卡。一般一周有五六名学生得到“免做卡”。 校方说:��近3年的��,免做券的�放��有影��生��成�,反而�他�的作��量有了明�提升。 访谈中,我们了解了学生家长的反应: “孩子们都舍不得用,说要攒起来。”张岚说,她和孩子们做了一个补充约定,如果得到5张卡,可以免做寒假作业。“寒假比较短,又要走亲访友又要过年,孩子们挺忙的,如果平时学得扎实,寒假就可以轻松轻松。”这张小小的卡片,现在正激励着40多名孩子,更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 六(3)班学生王悠然,上学期得到的数学“作业币”是班上第一名,因此免掉了期末考试,还有假期的一些作业。王妈妈说,明显感觉到孩子学习比以前积极了,以前回家都要看会电视才去做作业,现在不用催,就很自觉地写作业,写完还检查好几遍。另外,孩子也变得更自信了。 董欣然是六年级的学生,董爸爸说,女儿得到的“作业币”比较多,上学期末,外语学科免试。"作业币’让女儿懂得平时好好完成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最终是会有回报的。同时,我觉得学校不光是教学生知识,也要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的激励方式,南京也有不少学校在推行 看到这里,我耳边仿佛想起“有了免做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反思: 笑过之后,我心中隐隐有些沉重。回想自己经历的十多年中国式教育,教育者们都在恶性循环的抓学生成绩,学生已经丧失了生活起码的乐趣。小考、中考、高考、孩子们亦步亦趋跟随着考纲、和各种专家“考试宝典”顺从,甚至拜考神。 我们看到的现状是,进入大学后,这批顺从的学霸、学渣们,失去父母的监督、失去考纲、面对选课、面对相对中学空白的时间,反而无所适从。 结合这则新闻,我想到如下几点“ 一、大学与中小学的衔接问题。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如果衔接不好,会造成两者的分离,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教育改革必须努力攻克的一个难题,这种分离也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顽疾。可以这样讲,如果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不好,我们的创新人才的出现都是偶然性的现象。 目前的现状是:以选拔或高考代替衔接的弊端主要在于,一是成本太高,包括时间的浪费。很多高中有近一半的时间用在高考复习上。学生、家长、社会、政府为高考投入惊人。二是束缚人才。衔接机制的狭窄与单一束缚了多样化人才的成长发展与培养,所有人都要过独木桥不仅是指人的数量,更可怕的是把大家的知识、思维、想象力和发展的差异与多样化都压抑和统一在一个狭窄的独木桥。三是加剧了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矛盾。高中认为大学考试绑架了高中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学觉得招收的新生很难完成转型。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免做卡“”作业券“的出现,让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老师们在思索讨论高等教育教改方案的同时,中国部分小学生以及享受这种激励、自主性的教育三年。 而这批学生,3―6年之后,就会成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够用吗?能应对吗?如不抓紧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步伐,后果将是严重的。 2.如何执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力棒。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长期过程,如同接力赛,中学和大学之间这一棒的衔接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各自为政,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系统工程中去考虑。高等教育应该向下看,至少要看到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的各自独立个性以及相互衔接,这些也构成了推进高等教育“向下看”的突破口。 (1)改革招生制度,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少而精,注重对思维及大学学习能力的考核。优质生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资格初审通过后进行综合能力面试,通过现场论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特长等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考核。 作为中学,应该将每个学生在学校所参与的各类课程(活动)、所占用的课时数(时间),以及获得的成绩,都在学生的学习报告上反映出来,以更加公允的方式让每位学生的付出得到公正和公平的评价。 (2)资源对接机制, 搭建高校与中学交流与合作的多元平台。高校坐拥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育人理念、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学校办学资源,中学举办“知名中学校长联谊会”、开设学术讲座、开放图书馆、实验室;选派教师到高中授课,参与中学的教学研讨;带领学生参观本科生创新成果展室,邀请中学生参加我校科技创新活动和社团活动,使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大学的文化底蕴,充分感受创新的魅力。 (3)有教无类、打通平台,是教育公平;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这也是教育公平。有很好创新禀赋的孩子如果没有被选拔出来,得不到适合他的培养,这不仅是不公平,对国家、社会来说更是人才浪费。 目前的当务之急,高校教师在现有体制下,应结合现有课堂时间,以及早晚自习时间,探索如何发现和培养的一些创新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中的偏才、奇才、怪才。弥补目前大形势下大学与中学教育分离的不足。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李延林教授提出,有知识、有能力、有品德、有趣向,是大学对于中学教育所需人才的大致总结。 目前不少中学生升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出现厌学、迷茫等现象 对于如何实现中学和大学的有效衔接,台湾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尝试,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台中市私立卫道高级中学陈秋敏校长分享了该校的实践经验和她的观点。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生物科技专业与卫道高中开展了课程合作,大学教授到高中开设部分课程,高中教师接受大学培训,共同研发教学计划,有效实现了中学与大学的连接。陈校长特别强调,台湾越来越重视弹性和多元化的教学,鼓励大学与中学合作,并对通过审查的学校计划给予资助。她也指出,教育改革过程虽然艰苦,耗时较长,但是经过政府、社会、学校的不断努力,成果仍是可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