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聘请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迈克尔・艾森教授,于2014年2月28日上午在设计学院二楼会议室,就为期三周的《素描构成表现》课程,与设计学院基础部教师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教学交流活动。 据了解,迈克尔・艾森教授是国际素描协会主席、素描教学研究专家,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向尸体呐喊・素描艺术展”。 在本次交流会的开头,艾森教授首先向教师们介绍了自己对于解剖的研究,展示了许多幅自己在解剖中获取灵感而创作的作品,其中还穿插了几个解剖及整形手术的短片,让大家基本了解到他的艺术面貌和思维方式。随后,依次阐述了他在这门《素描构成表现》课程教学的三个计划,并展示、分享了该计划在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授课成果。最后,教授就设计学院近两年《素描构成表现》课程的学生代表作品,和基础部教师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教学交流。 一、东西方艺术教学的评判标准 迈克尔・艾森教授认为,在东西方的素描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中存在一定差异。在国外,更注重的是作品整体视觉上想要追求的创作理念,作品述求更为感性,表现技法起到辅助作用,适当的主题选用适当的技法去呈现。在中国,大学生们入校前都经过艺术高考的筛选,具备有一定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基础,这往往会让教师们提出更高的评判要求,要在善用各种绘画表现技法的同时再增加创作思想。而学生们最熟悉的就是已掌握的技法,在几小时甚至几天的习作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将注意力倾向绘画本身,最后作品呈现出技法多样、局部刻画深入,但主题诉求却模棱两可的状态。 二、游移于观念和表现之间 迈克尔・艾森教授对我们的学生具有着非常棒的绘画基础表示出赞赏。在教师们展示的《素描构成表现》课程每幅的作业中都在绘画本身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学院派素描技法,却因此忽略了创作的目标本身。而教授在国外的学生,往往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绘画训练的学生,甚至是医院的在职医生、护士。他们在教授的课上通常是直指作画之初的目标,表达想要展现出的情感或观念。这样的画作反倒诉求目标更显清晰。 两厢比较发现,在教学的观念和表现过程中,我们更注重与作品的表现,看重绘画的训练功底,而西方艺术教学中更偏重于创作的观念,诉求目的。这两者皆为艺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对这二者的把握和控制,就犹如在阴阳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是所有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们应引以深思的课题。 迈克尔・艾森教授带来的独特视角和教学理念,无疑为我院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潮,成为我们下一轮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基础部 莫子娟
|